环球视讯!非洲“好莱坞”用200块拍出“大片”爆红油管:在贫民窟里做着最燃的电影梦
发布日期: 2022-09-14 20:48:13 来源: 美少女颜究社

提到美国好莱坞,任谁都不会陌生。

但要说起非洲“瓦卡莱坞”,你或许从未耳闻。乌干达的一个贫民窟,就藏着非洲电影梦工厂——瓦卡莱坞。

这个最初仅由一人组成的电影基地,在8年的时间里,靠着一台摄像机、一台电脑,就拍出了近50部的电影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他们没什么钱,拍处女作《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》的预算只有200美元,却在youtube收获了近700万的点击。电影里的五毛特效虽然粗糙,但却得到了全网的赞誉……

这一切,都得由一个怀着电影梦的乌干达青年 Isaac 说起。

1973年,Isaac Nabwana出生于非洲乌干达。

这个国土面积和广西省差不多大的地方,一直被联合国列为全球47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。

而Isaac所在的地方,更是乌干达著名的的贫民窟之一“Wakaliga(瓦卡里加)”。Wakaliga位于坎帕拉,这里大约生活着2000位居民。50年前,这个地方别说电影娱乐,连自来水都没通。

出生于70年代的Isaac,从小是“听”着香港功夫电影长大的。他从来没有条件去电影院看过。每次,都是生活在外地的哥哥看完电影后,跟他复述:李小龙的武打片太帅了……

这一听,一颗电影梦的种子在Isaac的心中发芽。有一天,艾萨卡和哥哥说:“我一定要拍电影。”哥哥听到只淡淡地回复了他一句:“想都别想,这事儿你做不成的……”

虽然没有得到哥哥的理解,但电影这个梦想从未被Isaac忘记。长大以后的Isaac,靠做砖谋生。日积月累,他承包了当地的红砖生意。当收入可以养活家人的时候,他将这盘生意交给了哥哥打理。那一刻他无比自由地说道:“我终于可以去展现我的天赋了。”

生来是“鸿鹄”,又岂能安当“燕雀”。虽然从未接触过艺术,可Isaac一直坚信,自己的天赋在于艺术。

迎着周围人的疑惑和不解,Isaac开始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电影梦。2005年,已经32岁的Isaac,报班学习电脑课程。

因为要节省开支,原本6个月的课程,他只学了一个月,然后就待在家自学。他向朋友借来一台摄影机,然后省吃俭用买来主机、屏幕,自己组装了一台可以剪辑视频的电脑。

那个时候,他最常做的事,就是在孩子们熟睡以后,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。

他在自己的小砖房外墙上,贴上了公司大名“拉蒙电影公司”。他说:“我要将Wakaliga打造成一个电影工业基地,一个乌干达的好莱坞,那就叫它‘瓦卡莱坞’吧”。

电影公司的招牌就贴在砖房外墙上

说是公司,其实只有Isaac一个人。没有帮手,他就一人分饰导演,编剧,灯光,摄像……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,他不仅学会给电影加五毛特效,还成功地制作了一些小短片。

但更大的困难,还在后头。在Wakaliga,停电是家常便饭,大家都习以为常了。很多时候,他们晚上都得点着蜡烛来照明。

可突然断电,对于制作电影的Isaac来说,就是个噩梦。他曾因此丢失过一部已经拍摄剪辑好的电影《Tebaatusasula》。几个月的成果和努力,顷刻间化为乌有。回忆起这事,他依然很失落:“那一刻,我就像失去了一个孩子。”

之后,他买来逆变器稳定电流。他开始仔细研究剧本,组建团队……口口相传,十里八方的人都知道了“瓦卡莱坞”。之后,一个个怀着电影梦的乌干达青年慕名来到“瓦卡莱坞”……有想成为电影明星的乌干达女生。

有从中国学成归来的武术指导,被称为瓦卡莱坞“李小龙”。大家都叫他“乌小龙”。

他平时会教孩子们中国功夫,还说:“谁知道这里面会不会藏着未来的功夫巨星呢?”

还有其貌不扬,但堪称寺庙门前扫地僧的道具师Dauda。电影里的各种道具,都是由他这双巧手手工制作出来的。

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炮制的这些宝贝时,眼里全是星光:“这里面有小发动机能转起来,扳机是加速器能让这里旋转,这个握把是摩托上的……”。

文章开头那个五毛特效的直升机,就是Dauda用这个架子搭的,现在已经是Isaac岳母的晾衣架了。

整个剧组,只有一台二手摄像机用于拍摄,一台电脑用于剪辑……尽管设备简陋,但是大家都有着最饱满的热情。

拍摄场景,大都集中在Isaac公司的小破屋子周边。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演、怎么拍,他们就自己想象、自己琢磨。

没有摄影棚,绿布就直接搭在砖瓦房上面。缺群演了,在村子里喊一声,乡亲们都跑来友情客串。

经费不足,大家就一起想办法。白天用来练习电影对白的排练室,晚上就是全剧组的栖息之地。在瓦卡莱坞,爆炸效果是面粉制作的。

把牛血和果汁混合一下,特效妆就出来了。

拍摄动作片需要特定军事场面怎么办?经常发生骚乱的坎帕拉街头,就是最完美的取景场地。在瓦卡莱坞,遇到的一切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解决。

来自乌干达西部的演员Asiimwe在众多人的努力下,2010年,瓦卡莱坞的第一部电影《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》诞生了。这部电影是在村民之间众筹了200美元拍摄完成的。

视频传上youtube以后,粗糙的5毛特效不但没有被嘲笑,反而迎来了全球网友的怒赞:“我要发起请愿,必须要让网飞买下版权”。“虽然这部电影没有预算,但仍然比99%的好莱坞烂片要好得多”“乌干达史诗!导演简直是乌干达昆汀”……“在一个落后贫困的国家,有着这样一群为梦想奋斗的人,可歌可泣”。

这部电影的诞生、实现了瓦卡莱坞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、对梦想的执着;也意味着Isaac的电影梦,终于走向了世界。网友们给的是好评,对他们来说是希望。

在拍完《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》之后,瓦卡莱坞陆续又拍摄了40多部电影,佳作频出。Isaac说,在乌干达的土地上,还有很多的故事都等待着被讲述。电影的经历大多来自他们经历过的事情,情节都是就地取材。

电影片段目前瓦卡莱坞拍摄的题材还是以动作片为主。他们的影片里,不乏“中国功夫、以善治恶”这些上世纪80年代香港动作片的元素。

Isaac十分崇拜中国功夫和中国电影。他的电影里,融合了乌干达本土文化、中国功夫元素、还有好莱坞的拍摄模式。但他最大愿望,还是想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拍出来,给乌干达的国民和这个世界看看。

即便目前的瓦卡莱坞拍摄电影,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。比如影片拍摄完成以后,基本都是制成碟片售卖。

可很多人的家里连电都没有,更不用说看碟片所需要的DVD。

在Wakaliga,这个叫“影像大厅”的地方,这里就是村民们平时看电影电视的场所。

Wakaliga的乡亲们在视频大厅看Isaac的电影《象牙陷阱》因为碟片销量有限,拍完一部电影Isaac能获得的报酬甚微。整个剧组基本都处在为爱发电的阶段。Isaac说,他拍摄电影原本就没想过赚多少钱。

因为拍电影对他来说,是梦想。他对这件事充满了热情,想做就去做了。整个瓦卡莱坞的电影人,都是如此。

就像雨果在《笑面人》里讲的那样:梦想就是创造,希望就是召唤,制造幻想就是促成现实。谁能想到,几十年前一个少年种下的电影梦,会让这片贫瘠的土地,孕育出乌干达电影的无限可能呢。

当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得以被看见;Wakaliga贫民窟的孩子们,也看到了这个世界和生活的更多可能性。

Isaac9岁的儿子Newton在看底片

关键词: 阿历克斯 电影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