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六位开国公,五位死后被除爵,只有他的爵位传到明亡之时
发布日期: 2022-12-06 09:45:42 来源: 360kuai

洪武三年十一月,朱元璋对帮自己打江山的功臣封爵,包括了六位公爵和二十八位侯爵,被后人称为"明朝开国三十四功臣"。

开国六公爵则是李善长、徐达、常茂、李文忠、冯胜和邓愈,李善长和冯胜系被治罪处死,徐达、常茂、李文忠和邓愈四人则是病死。


【资料图】

可是,这六位公爵的爵位,为什么却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朝灭亡的那一刻呢?

这和朱元璋坐江山之后所采取的政策有所联系,因为朱元璋是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皇帝,所以他对身边的人缺乏一定的信任感,或者说他内心深处还保存着他因为出身所导致的那一股自卑感,所以他才会一直防备着陪自己一路打江山的人。

为了维护好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,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江山千代万代地传下去,朱元璋确实运用了铁腕政策,也颇为狠辣。

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觊觎自己的江山,更不允许有人对明朝产生威胁,从而动摇朱家的统治地位。

所以,有的人才会被治罪,才会被处死,才会被剥夺爵位。

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,朱元璋也曾好不吝啬地将他比作汉之萧何,为何他却落了个身死爵除的下场呢?

朱元璋在封李善长为韩国公的时候,还"予铁券,免二死,子免一死",可到头来铁券也没能救他的命。

说到底李善长没有刘伯温聪明,朱元璋将刘比作张良的时候,刘便看穿了朱的心思,但朱将李比作萧何的时候,李却没看懂朱的用意。萧何晚年先是恣意骄纵,后来受人点拨之后,为了保命又赶紧自污,李善长不仅没学萧何的自污,反倒在罢相之后继续左右朝政。

胡惟庸后来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,可少不了李善长在背后出力。

朱元璋早便想摆脱相权对皇权的掣肘了,李、胡二人之举可以说坚定了他废除丞相制度的决心。

说起来李善长之所以会在几年后因"胡惟庸案"而被处死,还多亏了他弟弟李存义的供词,李存义供出李善长对胡惟庸谋反之事知情不报,如此一来,朱元璋焉能放过他?

蓝玉被诛之时,冯胜也牵扯进去了,被召回南京问罪,两年之后被赐死,并且不允许冯家男丁继承冯胜的爵位,所以他的爵位也终结了。

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,常遇春英年早逝,所以他因为继承了常遇春的功劳而受封郑国公。

常茂还是冯胜的女婿,行事颇为骄纵,冯胜也说过他几次,但他一次也没听进去,后来冯胜遭了殃,常茂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
朱元璋一开始只是将常茂发配去了龙州,并没有剥夺爵位,后来常茂死后之后,又由常茂的弟弟常升继承了开国公的爵位。

可是,常升也没开国公的命,有人说他是因为被划为蓝玉案而被处死除爵,也有人说他是在朱棣当皇帝厚被处死除爵。

总之,常遇春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开国公也没了。

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,因功受封曹国公,他的爵位为什么也没能保住呢?

实际上,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外甥挺好的,也一直很器重这个外甥,哪怕是一度猜忌过他,哪怕是他几次三番"劝帝少诛戮",朱元璋也没对他下死手,只是恨恨地骂他几句,并且疏远了他而已。

可在他病重的时候,朱元璋还是亲自去看望他。

关键词: 让自己的 辛辛苦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