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岁末时分回望,2021年,5G以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筑牢“数字底座”。5G技术和“云大物智”等新兴技术融合,为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方式;5G商用结出硕果,行业应用实现从“0到1”的突破,融合应用的产业支撑体系也逐步建立。5G对社会经济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,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,预计2021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.3万亿元,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3000亿元……数字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,本专题将从政策、技术、网络、应用、终端和生态六个维度,找出2021年我国5G发展的重要数字。
574个 政策指明发展方向
2021年,从中央到地方,5G扶持政策密集出台,指明了5G产业方向,推动了5G商用发展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将5G放在重要位置,提出“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,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%”,“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”。工信部作为主管部门,在信息通信规划体系中强化5G发展引导。今年,工信部印发《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》《“双千兆”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(2021- 2023年)》《“5G﹢工业互联网”典型应用场景和重点行业实践(第二批)》等文件,从网络建设、应用场景、产业发展等方面加以政策指导和支持,促进产业形成合力共推5G发展。
近日,工信部发布《“十四五”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》,要求以5G等为驱动力,聚焦十大场景,提升公共服务、社会治理等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,为推动数字经济和社会深度融合再加码。
此外,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《5G应用“扬帆”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,提出8个专项行动32个具体任务,涵盖15个重点领域,对于统筹5G应用发展、培育壮大5G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。
全国各地政府积极释放政策红利。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9月,各省市共出台各类5G扶持政策文件574个,其中省级67个、市级262个、县级245个,这些政策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促进5G发展。
1毫秒 技术标准持续演进
2021年,不断涌现的技术创新成果为5G高质量发展进程增加了含金量。
随着5G商用部署进入新阶段,用户需要更加连续的体验,行业数字化也对5G能力提出新要求。一年来,业界加快5G技术创新的步伐,Massive MIMO、MetaAAU、超级上行、LampSite等一批5G技术创新成果脱颖而出,不仅改善了用户体验,解决了行业痛点,而且实现了绿色环保。
在技术标准方面,今年4月,3GPP正式将5G演进技术命名为5G- Advanced;6月,3GPP召开 Rel- 18专题研讨会;12月,5G- Advanced确定Rel- 18标准的首批28个项目。
我国通过技术试验加快适应标准版本的产品成熟。为推动R16标准版本的产品快速成熟,今年,我国依托IMT2020(5G)推进组,启动了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(uRLLC)技术试验。基于Sub- 6GHz频段,中国信科、华为、中兴通讯等系统企业和高通、紫光展锐等芯片企业参与了uRLLC测试。多家企业在99.999%的可靠性水平下,实现了1毫秒(0.001秒)的双向端到端时延,为R16商用奠定基础。
130万座 网络建设适度超前
5G商用,网络先行。为了支撑5G各类创新应用,2021年,我国坚持“适度超前”的网络建设原则,稳步推进5G高质量精品网络建设,拓展网络覆盖范围,优化网络质量,精准对接行业网络需求,同时降低网络建设成本。
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我国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30万座。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9月,我国5G基站数量占4G基站数的20%,占全球基站数量的70%以上。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城市、97%的县城城区、40%以上的乡镇镇区。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900个县级行政区开通5G网络,29个省份实现了县县通5G网络。
独立组网连接成为主流模式。我国独立组网(SA)模式的核心网已建成运营,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均已实现独立组网(SA)规模部署。从今年5月17日起,我国新进网5G终端默认开启5G独立组网功能,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,我国第二季度5G网络测试中SA连接占比为74.7%,较第一季度提升了22.8个百分点。
共建共享形成新发展格局。中国联通5G共建共享工作组的数据显示,2021年,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新开通30.2万个5G基站,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初规划30万站的目标。
5G行业虚拟专网逐渐成为行业共识。5G行业虚拟专网成为千行百业部署5G网络过程中的主要模式,在第四届“绽放杯”5G应用征集大赛的参赛项目中,有超过47%的项目明确提出使用了5G行业虚拟专网部署模式。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第二季度,我国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数量已超过1600张,初步形成点面覆盖结合、行业特性和5G共性结合的网络体系。39类 行业应用“从0到1”在有力的政策、强大的网络以及良好生态的助力下,今年,我国5G个人应用与行业应用齐头并进,行业应用完成“从0到1”的突破,目前已在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39类得到应用。
5G个人用户群体已成规模。文旅、媒体等行业龙头企业利用“5G﹢大数据﹢人工智能﹢AR/VR”等技术组合,在游戏娱乐、赛事直播、居家服务、文化旅游等消费市场加大探索力度,加速在超高清视频、云游戏、AR/ VR等领域的布局。电信运营企业推动网络用户向应用用户快速转化,中国电信借鉴海外先进制作经验重点开发云游戏业务,中国移动聚焦独家版权加强优质内容供给,中国联通围绕硬件、内容、平台、渠道打造VR创新生态。互联网企业重点关注现有应用的体验提升,研究开发超高清视频、AR/VR在个人日常生活场景下的新应用模式。
5G行业应用千姿百态。5G在工业制造、采矿、港口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加速规模落地,5G﹢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,超过600家三甲医院实现了5G﹢急诊急救、远程诊断、健康管理等应用。不仅如此,我国5G还从初步应用向企业内部生产、管理流程等环节深入,逐步从探索期进入市场启动期。
应用的持续丰富和升级,带动了5G流量的快速增长。数据显示,浙江移动、上海电信、天津移动等省级电信企业的5G分流比已突破30%,这将加速提升5G网络的运营效益。
4.97亿户 终端发展量质并举
回顾2021年,我国5G终端发展量质并举,手机终端设备发展在全球领先。
5G终端用户数一骑绝尘。工信部数据显示,我国5G终端用户达到4.97亿户,比上年末净增2.98亿户。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,今年1月~10月,我国5G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部,同比增速达68.8%,拉动同期手机出货量增长12%。2021年上半年,中国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全球5G手机出货量的50%以上。调研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消化了全球市场68.2%的安卓5G手机,5G渗透率更是达到78.1%,远超欧美等国家和地区。
我国5G手机价格不断下降,性能却不断提升。截至今年10月,国内60家5G手机厂商推出450余款5G手机,其中新增厂商18家。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促使中国国内5G手机性能配置提升,5G手机ROM平均内存比同期4G手机多80G左右。与此同时,5G手机、模组价格分别下降至1000元和500元,5G手机平均价格从今年1月的3733元下降至今年9月的2850元,加速推动5G向不同层级市场普及。
手机企业不断向产业上游延伸。“缺芯”让中国手机纷纷开始布局芯片领域,小米、vivo等企业都在今年发布了自研芯片,OPPO投资了5家半导体相关企业,保证供应链的稳定。
5G终端类型日益丰富。Omdia的数据显示,2021年上半年,全球5G无线接入设备市场规模达133亿美元,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44%。工业网关、车载终端、智能穿戴等新型5G终端不断涌现,数据显示,今年1月~10月,企业发布5G非手机终端新品105款。
44% 产业共建命运共同体
我国5G实现大规模部署和在全球的第一批商用,今年,中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快速且健康发展。
系统设备市场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市场。自5G商用以来,全球5G稳步推进。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全球5G商用网络数量已超过180个。Omdia数据显示,2021年上半年,全球5G无线接入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33亿美元,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市场的44%。从设备企业层面来看,华为以35.2%的市场份额居第一位,中兴位列第二。从全球移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占有率来看,2021年上半年华为继续保持领先位置。值得注意的是,剔除中国市场后,华为、中兴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.1%和3.69%,分列全球第四位和第六位。
产业各界都在寻求建立“命运共同体”,合力创造新价值、拓展新空间。电信运营企业、设备厂商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创新,中国电信全新升级了“云网边端安用”产业链,充分发挥原子能力技术优势,共享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。中国移动与产业链伙伴共同实施“创新发展引领、千行百业赋能、供应链促产业链、产业投资升级、开放合作升级、重大工程牵引”六大行动,合力提升移动通信产业链的“生存力、竞争力、发展力、持续力”。中国联通以5G应用创新联盟为载体,推出“5G生态开放平台”,实现“一点创新全国复制,生态开放利益共赢”。
关键词: 5G 扶持政策 出台 商用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