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准备母亲节礼物,刘斐思索、纠结了快一个月:“买衣服,说不喜欢;买保健品,说懒得吃;带她出去玩,说不想出门。”刘斐很无奈,一向温柔明理的母亲这两年变得很“难缠”,不管她做什么都很难让母亲开心,甚至有时候,她的好心还会被当做“驴肝肺”,惹来母亲的一顿责备。
刘斐不知道的是,处在知天命年纪的母亲,其实正在遭遇“更年期综合征”。
更年期不等于歇斯底里
“不可理喻!你是不是更年期了啊?”影视剧中,常有青春期子女这么怼妈妈。但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医生陈蓉看来,这是对女性更年期的污名化,有损女性尊严,她认为,“更年期不等于歇斯底里”。
1994年,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一个学术名词“围绝经期”,建议取代“更年期”。“但‘更年期’这个词更接地气,更亲民,所以大家更愿意使用。”陈蓉说,“在女性的一生中,雌激素的涨落正如大海的浪潮,青春期就像涨潮,更年期则是退潮,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。”
更年期是女性从中年步入老年的过渡期,在更年期,月经的停止让女性失去了生育力,实际上也是减少了生育对老年女性的身体损害,有助于她们长寿。因此,陈蓉认为,更年期是进化送给女性的礼物,同时也在用身体的不舒服提醒女性审视自己的身体,重视自己的感受。
判断女性是否进入更年期,可以通过月经紊乱或终止,以及出现更年期常见的症状来判断。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身体没有器质性病变,却感觉各种不舒服,可以考虑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是不是更年期惹的“祸”。90%的女性绝经期集中在45—55岁,但月经终止并不意味着更年期结束,因为末次月经一年内仍然是更年期症状的高发期。
“更年期和就如同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一样,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希望姐妹们不要做鸵鸟,不要有逃避、回避的心态。”陈蓉呼吁女性要直面更年期——只有正视更年期的存在,才能有望解决更年期带来的问题。
一半以上的女性都会经历更年期综合征
“我在更年期,我是病人,你跟我计较个什么劲儿?”这句听上去耳熟的话,很多电视剧中的更年期妈妈都说过。
但实际上,更年期不代表“有病”,更年期和更年期综合征是两个概念。更年期是指女性从有生育功能的阶段向老年过渡的时期,是一段时间;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在更年期阶段出现的症候群,是女性在这个阶段感受到的所有不舒服的总称。更年期身心不适是女性生殖衰老引起的,一半以上的女性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综合征。
“现代医学没有办法‘取消’女性的更年期,但可以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这一疾病。刘斐的母亲就是比较典型的更年期症状,建议到医院就医。”陈蓉介绍,更年期的女性身体可谓“多事之秋”,会频繁出状况。常见的更年期症状有十多种,不常见的症状有上百种。按发生概率,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乏力、骨关节肌肉痛、易激怒、睡眠障碍和潮热出汗,还有很多人会出现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。
与其被动防守,不如主动调适。为预防这些疾病,女性的身心都需要提前做准备——坚持运动,均衡饮食,做好健康管理;事先储备好更年期知识,这样症状来临时才不会慌张。陈蓉说,“如果更年期综合征比较严重,就一定要就医,以补充雌激素为核心的绝经激素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。”
更年期女性经常被贴“易怒”标签,容易和家人产生摩擦,其实还有一种可能——女性更年期遇到了“男性更年期”,两个“易怒”的人撞到一起了。陈蓉介绍,40—70岁的男性也会经历雄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临床症候群,也有情绪波动,这是男性更年期,但通常比女性晚5-10年。“建议男性戒烟戒酒、适度运动,‘迎接’自己身体的改变。更重要的是,为了家庭和谐,强烈呼吁丈夫陪妻子提前‘演习’一下更年期,以后轮到自己就有经验了。”陈蓉笑着说。
如何过好“第二个青春期”
我国妇产科医学奠基人林巧稚曾说,女性的更年期是“妇女的第二个青春期”,陈蓉颇为赞同这一说法。
在50岁的陈蓉眼中,更年期既是“动荡期”,也是“机遇期”——更年期女性大多处于即将退休的年龄,最好的状态就是淡定放下工作和生活中的是非对错,列一份“愿望清单”,用余生实现年轻时的梦,重塑自我。
在门诊中,陈蓉接触到很多为缓解更年期不适、转移注意力而去学习书法、钢琴、舞蹈的患者,“培养爱好帮她们打发了时间,更帮她们重新找到了对生活的热情。”于是,作为“患者”的陈蓉也决定用写书转移自己更年期带来的不适。捧着和好友许秀华合著的新书《更好更年期》,陈蓉充满了成就感,“并不是更年期就代表人老了,没用了”。
除了患者本人需要积极、乐观地面对更年期,陈蓉建议她们的配偶、子女、朋友要多陪伴、关心患者,“韩剧《请回答1988》里,乖巧女儿德善给更年期的妈妈买药,陪妈妈聊天、逛街;暖男儿子正焕偷偷帮困于更年期的妈妈策划‘婚礼’,都让妈妈感受到了来自家人、朋友深深的爱。”
陈蓉有一个愿望——当所有女性面对更年期的到来,都可以微微一笑:你既来之,我便安之。
关键词: 北京协和医院 围绝经期 世界卫生组织 月经紊乱